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
北京市科技装备业商会公共邮箱:btecc@btecc.org.cn


首页 >  新闻中心  >  新闻资讯

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处理好六个关系

作者: 商会秘书处    时间: 2024-02-21    浏览量: 276   

      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兼顾、系统谋划、整体推进,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,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必须牢牢坚持系统观念,正确处理好以下六方面的关系。

      处理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推动自身发展的关系。支持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,是党中央在深入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基础上布的一盘“大棋局”,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既是为国家作贡献,也是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。我们应当用好党中央给予北京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、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等一系列支持政策,结合自身发展实际,走出一条具有北京特点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路径,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发展、首都的高质量发展、首都的新发展。

       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,两者相辅相成、互为促进。基础研究处于科研链条的起始端,是创新的源头活水,能够为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。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,稳定支持一批科学家和团队长期从事基础研究,甘于做栽树人、挖井人。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的必要环节,对于开拓新技术、发展新产业和革新现有生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,并且能够为基础研究提出新的理论问题。北京应当聚焦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大力开展应用研究,深入推进概念验证中心、中试基地、共性技术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,不断提升高精尖产业核心竞争力。


       处理好科技发展和教育人才支撑的关系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。北京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,切实为人才松绑鼓劲;要依托国家实验室、新型研发机构、高校院所等用人主体,吸引更多海外科学家、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来京发展。满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庞大人才需求,必须依靠人才自主培养,而人才自主培养最终要靠教育。应当深入推进在京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,布局前沿科学中心、学科交叉中心,加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力度。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、特色研究院等,联合培养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,做好后备人才储备。

       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。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,关键是提高政策和制度供给的质量和效率,营造良好创新生态。要瞄准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,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。要加快推进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建设,积极协调解决科技企业发展难题。发挥有效市场作用,最紧要的是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。北京市有70多万户科技型企业、2.8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活力足、成长性好,必须切实保护和激发这些主体的创新活力。

       处理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关系。目前,我们在集成电路、医药健康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等领域,仍然面临尖端技术受制于人的“卡脖子”风险。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,在基础原材料、高端芯片等领域全面发力,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,维护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,做好极端情况下的应对准备。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意味着要关起门来搞创新,应坚持在开放环境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。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,也是国际交往中心,应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,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,发起国际联合研究项目,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实施。

       处理好久久为功和雷厉风行的关系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长期的、持久的过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,必须脚踏实地、稳扎稳打,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好各项任务。特别是对那些周期长、难度高、前景好的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,应当舍得下“慢功夫”“笨功夫”,狠抓系统布局、系统组织、跨界集成,努力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。同时也要看到,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,一步跟不上就会步步跟不上,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急不得更慢不得。要围绕现实紧迫需要,加快步伐、小步快跑,力争每天都有新进展、每月都有新突破,做到积小胜为大胜。

版权所有:北京市科技装备业商会 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 42号院1号楼4层458室 邮编:100094 电话:010-66007877

京ICP备2021029670号 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462